重庆空管分局综合业务部与人力资源部党支部开展12月联合主题党日活动
相较放得开,形得成和调得了似乎有更多的内涵? 曹远征:利率市场化不是简单的放得开的问题,最核心的是形得成和调得了。
如果能将政府在事后的救助资金拿出一部分作为投保的补助,吸引更多的企业和居民参保,就能动员社会资金加入保险事业,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当前,应注重通过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支持企业扩大海外投资,提高外汇使用效益。
适应这一变化,《决定》对扩大金融开放做出了一系列部署,提出推动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有序提高跨境资本和金融交易可兑换程度,建立健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的外债和资本流动管理体系,加快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所以,改革之前中国的金融业,只有银行,没有股票市场,也没有保险业。当前,我国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障体系正处于建立和完善阶段。同时,借鉴国外经验,建立有效的外债和资本流动管理体系,可以防范短期游资对国内金融的冲击。由于率先放开贷款利率,引发了银行的逐利行为,有的银行以8%的利率贷款给企业,要求企业在扣除利息之后将贷款以4%的利率再存入银行,同时银行给企业开一张承兑票据,企业凭承兑票据到银行自己办的理财公司贴现,贴现率为6%—8%,这样下来,企业实际拿到的贷款利率高达10%以上。
今年以来,银行贷款利率又上浮60%。长期以来,在放宽金融市场准入方面之所以迟迟未能取得进展,主要是担心新进入的金融企业素质不高、无序竞争以及监管不到位而引发金融风险。更核心的是调得了,能不能形成新的市场基准,央行的货币政策管理工具由数量政策变成价格政策,他有没有足够工具,能不能调得了。
全面深化改革是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 上证报记者: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利率市场化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这三个市场有无数个产品首尾相接才能形成一个利率体系。 利率市场化不是简单的放得开 上证报记者:您在鸿儒论道论坛上关于利率市场化要放得开、形得成、调得了的原则判断让人豁然开朗。从历史上来看,央行出现以前,金融危机频频发生。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张玉 进入 曹远征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利率市场化 风险定价 。反过来,由于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汇率可以自由化,利率也就可以市场化。
从这个意义上讲,利率市场化是市场化机制作用的发挥,而破产倒闭是这一机制的题中应有之义。由此,利率市场化是各类金融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竞争地提供价格不同的金融产品,并由于产品的竞争性提供形成市场的利率基准。利率市场化的两个目标是:第一,利率是个体系,是市场资金决定的各种利率水平。在微观方面就是企业自主定价,反映在金融企业上就是金融产品的自主决定,因为利率是资金的价格。
如果竞争乏力,可能就倒闭。上证报记者:要实现放得开,小额存款保险制度是关键? 曹远征:目前从放得开看,唯一管制的是存款。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利率开始向远端延伸。到2012年,央行规定贷款利率可以在基准利率下浮30%,存款利率上浮10%。
因此金融机构配置风险也是沿着这两个轴进行。放开不是目的,放得开的目的是促进形得成竞争性的市场价格,形得成的价格还是能够被管理。
但潜力释放有赖于一个支持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所以很有改革的必要。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长期资金需求日益强劲,而依靠人为风险定价的信贷市场难以应付,于是就出现了资本市场,其风险定价是靠市场交易,交易决定价格,而不是人为制造。
如果是沿着时间轴配置风险,我们就称之为跨期配置,这个配置核心就是积累良好流动性资产,或把风险化解,或把风险推向未来。其风险管理要点就是市场的交易性。中国利率市场化基本沿着先外币再本币,先贷款再存款,先长期大额再短期小额的路径推进。目前中国已经告别两位数的经济增长,从国际比较来看类似于1973年以后的日本,1998年以后的韩国。通过不同市场的金融产品的创新,形成首尾相接的期限不同的金融产品谱系,进而贯通各个市场,造就了联接各个市场的完整平滑的收益率曲线,也就是市场利率。但是利率市场化后,利率不仅仅是资金的时间价值更为重要的是资金的风险价值,是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的定价。
十八届三中全会把这个目标描述得更细致、更精确了,利率市场化的目标是健全反映市场供求的国债收益率曲线。是否形得成竞争性的金融市场很关键。
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经济体制首当其冲,并坚持四个重要的原则:第一,在政府与市场关系中,市场起决定的作用,这是非常重大的突破。但是深入分析又可发现不同之处,中国城镇化率远远低于日本和韩国,当时的日韩两国城镇化率都在70%左右,而去年中国的城镇化率是53%。
按照央行的说法,在一到两年内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后,存款利率也可以放开。在宏观方面就是竞争性的市场形成,反映在金融市场就是各类风格不同的金融企业,竞争性地向市场提供金融产品。
第二,市场应该是完整的体系而不是分割的碎片化,不是分割的,不仅仅反映在区域一体化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要素市场的统一上。存款保险制度最重要的功能是为金融机构的退出市场提供一个条件。一年以后,2013年,我们发现,事实上银行贷款一般在基准利率下浮10%左右,低了银行成本受不了,再高了企业也不干。由于利率市场化本质是对风险的定价,而风险配置是沿着时间轴或者空间轴,从而金融市场就表现出两种风格不同的金融机构,一种是跨时配置的商业银行业务,一种是空间对冲的投资银行业务。
利率市场化既是竞争性金融市场,也是金融机构自主定价,其核心是对风险的定价,每一个金融产品就是一个风险的合约。因此,利率市场化是金融产品分化的过程,是金融深化的过程,也是金融市场发育的过程。
过去在利率管制的情况下,利率只反映时间价值,是对远期收入的现金贴现。这是因为利率和其他要素价格不同,利率也是宏观调控中间目标,是货币政策实现手段。
上证报记者:金融机构是怎样配置风险的? 曹远征:金融机构的配置手段大致有两种。换言之,利率市场是金融市场竞争性价格机制的形成场所。
由于利率和汇率是平价的关系,于是也就需要推动资本市场双向开放,建立健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和资本流动管理体系,加快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2013年7月贷款利率放开了。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金融机构尽管是融资机构,但是核心功能不是融资,核心是风险配置。央行出现以后,金融危机概率降低,这就是各国都相继采用中央银行制度的原因。
这个现象就是贷款端的金融脱媒。受这一转变的冲击或吸引,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开始向多业方向发展,这既是金融脱媒,也是混业经营的开始,事实上,中国利率市场化也正在开启这一过程。
由于中国资本项目仍然管制,必须要强制结汇,外汇卖给央行,央行必然要放出货币,如果流动性不足,央行就收回央票,释放流动性。放开利率管制为竞争性金融市场形成创造了条件,而竞争性的金融市场发展取决于金融机构本身的创新能力。
如果这个市场以对冲为基本特点,那么这个市场结构是直接融资结构。这就意味着贷款市场竞争性利率开始形成,贷款利率的管制已无必要。